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是每一個青年教師的美好愿望,但實現愿望的道路曲折而漫長,而終身學習和自我發展是實現這一美好愿望的有效途徑。恰好這學期學校為我們毛毛雨讀書會的青年教師發了一本李鎮西老師的《自己培養自己》,拿到書時,書名就吸引了我,在瀏覽目錄后,我很快便讀完了這本書,讀畢我感慨良多,受益匪淺。時值2019年新春佳節到來之際,學校召開此次座談交流會,我很榮幸有機會與各位領導和同事交流分享讀書和工作心得,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在我看來,成長是一種自覺選擇、自我培養和自我發展的過程。李鎮西老師透過《自己培養自己》一書,向大家講述了怎樣一步步成長,如何用“一生的時間”去尋找那個讓自己驚訝的自己,。在這里,我主要談談這本書在“讀書成長”方面給我的啟發。
一、讓實踐、思考、讀書寫作成為習慣:
1、不停地實踐。教師要把教室當做自己成長得實驗室,把講臺看做進步的平臺。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項日常工作,把每一個學生當做研究對象,任何后進生都是科研對象,跟蹤他、研究他、思考他、剖析他,把每一個難題都當做課題,以研究的心態對待實踐。事實上,很多教育家只不過是把別人的精神財富應用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在此基礎上提出很多理論上的共鳴而已。
2、不停地思考。思考是前行的火把,帶著一顆思考的大腦從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就是教育科研。思考首先是對自己的思考,即把自己當做研究對象,多揣摩、琢磨、體驗、品味自己教育實踐的得失。
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過于關注學生的共性,卻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忽視了學生生命的成長;不斷武裝孩子的頭腦,卻忽略了極其重要的情感教育。只有在思考的深度上下功夫,常反思,反常思,思反常,那么每一次的錯誤才是一個進步的臺階,我們才能沿著臺階一步步的把教書育人這條路走得更深更遠。
3、不停地閱讀: 閱讀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最主要途徑,閆學說,總結自己的成長經歷,沒有什么捷徑,無非就是閱讀。吳正憲說:“本領不是天生的,只能不懈努力,拜書本為師。教師的專業成長并無捷徑。”幾乎所有的名師,都在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非常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讀書,大量的、廣泛的閱讀。堅持不懈地閱讀,就是教師成長為名師的“秘訣”,這是公開的秘密。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把閱讀當作像每天都要洗臉刷牙吃飯一樣的必需品。吳非老師說,老師愛讀會讀,有知識、有激情、有趣味,學生觀察講臺前站立的這個人,也就可能對“學習”有清晰的認識。明白“人”是如何立起來的。沒有教師飽滿的靈魂,就不會有學生充實的精神世界。
4、不停地寫作:寫作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記錄、總結、梳理、升華。比方說,這節課自我感覺比較成功,我就會把它記錄下來;和學生做了一次深入的溝通交流,把他們說服了,我也會寫下來 。只有精彩的“做”才能精彩地“寫”,而精彩地“寫”又能夠促使我們更加精彩地去“做”。
寫作,它與實踐相隨,與閱讀同行,與思考為伴。換言之,實踐是它的源泉,閱讀是它的基礎,思考是它的靈魂。知識只是奠定教師課堂教學的底氣,而思考和寫作卻會給教師帶來靈氣,一個有底氣和靈氣的教師在課堂上才會大氣,才會表現出教育機智。
二、拔高一層看教育:
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提升自己的人文情懷。我們一定要站在教育的高度看教學,站在社會的高度看教育,站在人生的高度看社會,站在星空的高度看人生。
教師的人文情懷, 應該是一個特別有學問,是一個有人文底蘊的人,是一個文人。人文素養至少包括:情感與理想、風骨與良知、視野與思考、學識與胸襟 。
情感與思想情感這里當然是指對教育和語文教育的情感。
2000年李鎮西老師寫過一段話:
我不止一次的慶幸我是一個老師,因為與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遠年輕;而且我特別慶幸我是語文教師,因為這是我能用一雙“文學的耳朵”隨時傾聽“花開的聲音”,并把這種世界上最美的聲音用文字表達出來。
這份情感就是最基本的人文素養。
首先,風骨與良知:所謂良知,通俗的說,就是隨時都想著孩子的今天和明天,孩子就是一切,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當學生利益和學習的利益發生沖突時,當然要維護學生的利益。
其次,視野與思考:首先是專業視野,我們至少要讀三方面的書:教育學著作,杜威的《民主與教育》、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陶行知的《陶行知名篇精選》等; 學科教育專業著作和專業雜志。比專業視野更重要的是人文視野,對于國際國內富有影響的思想家的著述,包括人文知識分子的著作,你閱讀多少?對于中國20世紀的歷史你凝望了多少?對于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你思考了多少?對于當下中國社會和民眾社會民眾的生活,以及各種暗流洶涌的思潮,已關注了多少?
第三,學識和胸襟: 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給教育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教育——這首先是人學”;而語文,正是一門解放心靈、喚醒自我、發展個性的“人學”。因此“人”——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提升、人的個性發展,應該是語文教育的生命。而教師是否真正有民主的胸襟,就是看他能否尊重學生心靈的自由。閱讀是為了充實我們作為教師的精神世界,為了讓我們能夠站在人類文明的精神高度俯瞰我們的每一堂課。學生思考的火焰,只有只有用教師思考的火種去點燃。
三、守望教育、享受幸福人生:
什么樣的人最快樂? 英國《太陽報》一次有獎征答活動,這次活動從應中的8萬多封來信中評出的四個最佳答案。
“完成作品,吹著口哨,欣賞自己的藝術家”、“用沙子筑城堡的兒童”、“給嬰兒洗澡的母親”、“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生命的醫生”。
這四種人都不是教師,但他們快樂原因都和教師的職業幸福有關,沒有創造的教育生活是沒有快樂的,只有讓我們的每一天都充滿創造的因素,我們的職業才充滿幸福。
李鎮西老師曾經說“能夠給我的學生留下充滿人性的溫馨記憶,就是我的教育追求,如果他們感到在李老師身邊生活的幾年,是他們生命中一段陽光燦爛的日子,我便有了職業幸福。”“芬芳的笑容是精神綻放的花朵,美麗的校園,燦爛的童心,明媚的笑聲是靈魂散發的陽光,照亮了理想,輝煌了人生。”明媚的笑聲是心靈散發的陽光,教師心中只有裝著陽光,才可能在孩子面前有那么名位和燦爛的笑容。
我并不領先,但我在行進,我并不優秀,但我很幸福。“鼓勵”“批評”“平臺”“機會”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但最后并非每一個人都成長起來了。就像這地球上的空氣、陽光和水無處不在,但并不是每一顆種子都能發芽,每一朵花兒都能結果。
平臺再好,不參與,也成就不了夢想;舞臺再大,不表演,永遠都是觀眾。別人的鼓勵只是短暫的,關鍵是自己的內驅力,自己要成長的愿望和持之以恒的行動!用“一生的時間”去尋找那個讓自己驚訝的“我”,而這個“尋找”的過程是沒有止境的。
另外,在書中我看到一句話:“教育的艱辛和教育的快樂是融為一體的”,這句話一直在我看這本書時縈繞在我的腦海中。作為青年教師,我們應該持續性躊躇滿志地行動起來。 |